聚焦2022平遥国际摄影大展(二)|用影像学的方式展
世界遗产影像学是从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的分类方法中剖析人和自然的关系,以文化人类学的角度,参照传统自然观,科学自然观和当代自然观的体系,用影像学的方式,对世界遗产的研究做出摄影语言的解读。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
世界遗产影像学·皇家园林和皇家宫殿摄影文化实验项目成果巡展此次在平遥古城展出,让两类不同的世界遗产之间产生连接,让皇家文化和民间文化进行对比,必然会碰撞出文化的火花。中艺文旅创始人、中艺网校校长、巡展项目策展人杨书娟介绍道, 中国的世界遗产包括皇家文化遗产、民间文化遗产、宗教文化遗产和自然(文化)遗产。 皇家园林和皇家宫殿是皇家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皇权至上的象征,源于流传有序的礼仪规制,是人类文明从事宏大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活动的重要遗存。而平遥古城则属于民间文化遗产中的古代城池,是人们历代进行经济贸易、文化教育、军事防御、养息居住等人类生存活动的空间。当恢弘大气、精美绝伦皇家园林和宫殿的摄影作品展示在充满人间烟火气、形式朴素深沉的平遥古城中,很容易让人浮想联翩,产生跨越时空、畅游悠久的中国历史和广博的中华大地的感受。
“世界遗产影像学”是世界遗产影像学专家、项目导师梅生提出的影像研究课题。 他主张影像研究要以“建立一个概念,寻找一种方法,完成一个体系”为学理基础和学术方法,以“文献性、学术性、艺术性”为评判标准,以历史文献资料为依据,以图像和文字并重的方式对世界遗产的历史文化价值及其现状进行客观、系统的表达、展现和评述。
在活动现场,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办公室原主任陈海力结合自身目前从事的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申报工作,阐述了摄影对世界遗产申报工作推进的重要作用。 她建议:“把世界遗产影像学的学术体系引入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报、传承保护和开发的过程中。”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山西记者站】
世界遗产的摄影作品不同于普通的建筑和风光摄影作品,其中蕴含着文献性、学术性和艺术性的内涵和外延。梅生认为:“对于文化遗产的这些特性,语言与文字常常词不达意,而影像学则能提供一个更完整、更精确的表达。而且在当今信息化社会中,影像也更加利于传播。”
作者:姚荃茂
世界文化遗产是人类智慧的积累,是不可替代的财富,它们反映的是历史、文化与艺术,同时反映了各个国家民族的特色并丰富了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9月19日,由北京中艺文旅主办,国家艺术基金资助的传播交流推广项目--“世界遗产影像学·皇家园林和皇家宫殿摄影文化实验项目成果巡展”平遥站展览在2022第22届平遥国际摄影大展期间开展。
据悉,本次平遥站展览将一直持续到9月25日,未来还将在国内其他城市进行巡回展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