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基底细胞痣综合征,诊断需根据患者临床表
导语:小儿基细胞痣综合征是一种多器官参与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疾病。约有38种主要器官,如皮肤、牙齿、骨骼、眼睛、神经和生殖系统异常。基底细胞癌,颌骨囊肿,掌跖角化不全及骨畸形最常见。
一、小儿基底细胞痣综合征,外显率较高,发病的原因还不清楚
1、发病原因
小儿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基底细胞痣综合征。外显可以达到95%。原因很简单。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是一种遗传性疾病,缺陷基因以显性方式表达,使50%儿童有可能患病。一个基因异常的等位基因能引起常染色体显性病变,并且存在垂直传播。
2、发病的规律有哪些?
一般有下列规定:受影响者的父母之一涉及;受影响和未受影响儿童的平均人数相等;如果其父母中有一人涉及,而他没有,其后代则不涉及;男女参与率相同;患病儿童的发病率为50%。
3、发病机制
目前有一个假设,即本病是母体间充质组织原发性病变所致的斑块病变,而且各种上皮病变也是结缔组织异常所致,有待进一步研究。菲兹帕特里克认为该综合征可能与染色体畸变有关,但是还没有得到证实。刘希贤等GTG显带核型分析部分患者染色体结构和数目未见异常。自闭症患儿频率差异显著。在 SCE增高的病人中出现多发性囊肿或肿瘤。还有些人认为这种疾病是遗传自显性常染色体。这种综合症是由多种基因作用引起的多器官疾病。
二、患有小儿基底细胞痣综合征,患者的皮肤,骨骼,神经系统都会受到影响
约有38种皮肤、骨骼、眼睛、神经、生殖等6大器官系统异常。基底细胞癌,颌骨囊肿,掌跖角化不全及骨畸形最常见。
1、皮肤改变
多发性骨质疏松样基底细胞癌或多发性良性囊肿及皮肤肿瘤,如上皮性囊肿,脂肪瘤,纤维瘤等,发生在儿童或青少年皮肤暴露或不暴露的地方。
2、足跖和手掌皮肤角化不良
幼儿、青少年足底、手掌皮肤角化凹坑多见,多数,直径为0.1-0.3 cm。因皮肤角质缺损及毛细血管扩张,压力下呈现红、白两色。这是因为表皮基底细胞在分化成棘细胞和角化过程中缺乏酶的功能。
3、多发性颌骨囊肿
这是 x线检查最突出的临床表现。
4、骨骼系统异常
这包括肋骨分叉,远端掌骨和拇指缩短,后凸,脊柱侧弯或骨性融合。
5、其他
可以有先天性脑积水,硬脑膜钙化,隐睾,先天性失明,脉络膜裂伤和视神经损伤。这类综合征的患儿对辐射致癌反应特别敏感。有些患儿在放疗后6个月至3年内会发展成基底细胞癌。经过24小时紫外线照射, SCE频率明显高于正常人群。其原因可能是儿童细胞对致癌物质所致的 DNA损伤缺乏正常的修复能力,诊断治疗儿童应尽量避免 x射线或紫外线辐射,以降低致癌性。
三、小儿基底细胞痣综合征,可以根据常规检查,以及影像学检查进行诊断
1、常规检查
血液、尿液和大便的常规检查通常没有发现异常,皮肤活检显示基底细胞癌,囊肿,脂肪瘤,纤维瘤等改变。
2、影像学检查
最突出的临床表现是多发性颌骨囊肿,如肋骨分叉,脊柱后凸,脊柱侧凸或骨融合,硬膜钙化,脑积水,隐睾等。
四、小儿基底细胞痣综合征,主要的并发症有脂肪瘤,纤维瘤等
1、多发畸形
患儿的基底细胞痣综合征通常伴有多发畸形、多个良性皮肤囊肿及肿瘤(脂肪瘤、纤维瘤)、多个颌骨囊肿及基底细胞癌;肋骨分叉、掌骨和拇指远端缩短、后凸、脊柱侧弯或骨愈合等。可发生先天性脑积水,硬脑膜钙化,隐睾,先天性失明,脉络膜裂,视神经损伤。
2、脂肪瘤
脂肪瘤是由成熟脂肪组织增生而成的良性肿瘤。肿块柔软、圆形或分叶状,位于皮下,可推动;肿块大小,小如枣大,用手摸就能摸到,大的可以隆起皮肤,但皮肤表面正常。在身体的任何部位,尤其是在肩、背、腹部,都可以发现单发或多发的肿瘤。多数患者无症状。血管性脂肪瘤是脂肪瘤的一种特殊类型,多发生于年轻人。通常发生于下肢。触碰它的时候,它能有意识地感受到痛苦和温柔。
3、纤维瘤
纤维瘤多发生于皮下组织,生长缓慢,体积小,边缘清晰,表面光滑,质地坚硬,有促进作用。如果和其它成分混合,则形成纤维肌瘤,纤维腺瘤,纤维脂肪瘤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