寰枢关节半脱位影像学诊断指标在法医鉴定中的
颈椎损伤中寰枢关节半脱位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但对其定性问题一直存在分歧,齿突侧块间隙不对称被部分学者作为寰枢关节脱位或半脱位的主要诊断依据,同时也有部分学者认为这是一种人体生长的正常变异,并没有实际的病理意义[1]。本文对62例寰枢关节半脱位患者就其双侧齿突侧块间隙差异进行分析,旨在正确认识这一征象以提高最终鉴定结果的可靠性,进一步规范此类损伤的法医学鉴定,为临床提供更加准确的诊断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2年2月至2013年2月因颈椎外伤鉴定为寰枢关节半脱位患者62例作为病例组,其中男34例,女28例,年龄18~72岁,平均45岁。外伤发生时间为检查前4h~0.5年,平均37d。所有患者均已接受MSCT检查。健康志愿者260例作为正常对照组,年龄18~62岁,平均40岁。健康志愿者纳入标准:所有志愿者均来自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头颈部无手术史、外伤史及导致寰枢关节异常的疾病,如先天性斜颈、颈椎炎(脊椎结核、化脓性脊椎炎)、结缔组织病(类风湿性关节炎、牛皮癣性关节炎)、肿瘤等。所有检查对象均签署知情同意书。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使用德国西门子公司的Somatom Sensation 64层螺旋CT,取常规中立位标准扫描。受检者仰卧,头先进,头矢状面与扫描床垂直,扫描范围上自寰椎上缘,下至枢椎体下缘。扫描参数:管电压120kV、管电流150mA,层厚3.00mm,螺距0.725,FOV 20cm×20cm,骨窗(窗宽2000HU,窗位400HU)显示,将所有扫描所得3.0mm原始图像重建为1.0mm的薄层图像。在西门子Wizard工作站中进行图像观察与指标测量,所有患者使用MPR重组图像,重组层厚1.0mm,重组层距1.0mm。
1.3 观察指标的测量及计算
将所得原始图像发送到工作站后进行MPR重建,为减少操作误差,所有患者均由同一人进行后处理、测量、分析,感兴趣区前后测量3次,取平均值作为最终分析结果。
寰枢关节齿突侧块间隙的测量:利用工作站重组的图像,在冠状位以齿状突基底部横线中点为基本点,并作出枢椎椎体中轴线,寰枢关节齿突侧块间隙为齿突颈经齿突中心轴的横线上齿突侧缘骨皮质至寰椎侧块内侧的距离,测量精度0.01mm。见图1。
图1 左右齿突侧快间隙
1.4 判定标准
测量所得数据ab等于cd为双侧对称,ab不等于cd为双侧不对称,以此为判定标准。
1.5 数据处理
使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处理所获得的数据。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正常对照组双侧寰枢关节齿突侧块间隙不对称者224例(86.2%),对称者36例(13.8%),病例组不对称者60例(96.8%),对称者2例(3.2%)。正常对照组与病例组不对称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19,P>0.05),95%可信区间为(0.732~13.873)。
3 讨论
寰枢关节是一个连接头颅和脊柱的特殊组织结构,解剖结构复杂,由很多骨骼韧带组成,主要包括寰椎、枢椎、寰椎横韧带、齿状突尖韧带及关节囊等。寰枢椎关节面略呈轴位,无椎间盘,周围韧带丰富,齿状突作为中间的骨性连接结构,发挥着重要的旋转轴作用。因此,寰枢关节是脊柱中最灵活的关节,但其稳定性也存在一定问题,容易发生脱位。当关节发生移位但又未完全脱位时就被称为寰枢关节半脱位[2]。
何灿熙[3]测量了80例正常人张口位寰枢椎X线平片,发现齿突偏移者59例(74%),说明双侧LADI不对称在正常人中很普遍。本组资料表明,在正常对照组阳性率为86.2%,先天发育可能是一个重要因素。Harry等[4]研究发现,39例双侧寰齿侧间隙不对称的受检者当中,由枢椎齿状突和寰椎侧块发育不对称引起的占10例。此外,头颈单侧肌群的收缩牵拉也可以引起不对称。本实验中这种不对称在寰枢关节半脱位患者中更为常见。虽然正常人不对称很普遍,但不能把这一征象等同于正常。长期患慢性咽喉炎或颈部炎症的小儿和患类风湿关节炎的成人也可发生[5]。因此,寰枢关节双侧齿突侧块间隙不对称尚不能作为寰枢关节半脱位的诊断依据。
寰齿前间隙是指寰椎前弓后缘至齿状突前缘的间隙距离,其内主要填充了寰椎横韧带,在维持寰枢椎复杂的结构及功能中起主要作用,当横韧带发生断裂或受损时,寰椎将前移。因此,寰齿前间隙(ADI)始终是寰枢关节半脱位影响学诊断最常用、最准确的指标。目前公认的标准为成人超过3mm,儿童超过4mm[6]。此外,随着影像学技术的进步,MRI检查能够直接显示横韧带,对于寰枢关节半脱位提供了较好的诊断依据。根据本次实验测得数据显示,正常组全部位于2~3mm区间内。所以当ADI大于3mm时需高度警惕寰枢关节失稳,而大于4mm时可诊断寰枢关节半脱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