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儿痉挛症影像学特征及对治疗效果影响的回顾
目的回顾性分析209例婴儿痉挛症患者颅脑影像学特征,并观察脑结构性异常是否对治疗效果产生影响。方法选择2014-01—2019-10于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首诊的209例婴儿痉挛症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影像学检查特征,将影像学检查提示存在结构性异常且认为与婴儿痉挛症的发生、发展相关的患者纳入观察组(102例),无影像学异常的患者为对照组(107例),对比2组患者治疗后短期控制率及脑电图(EEG)改善率,短期内控制后复发率及复发时间。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影像学异常对短期控制率及脑电图改善率的影响。统计长期控制发作的婴儿痉挛症患者抗癫痫药物应用情况。结果观察组影像学特征主要包括先天性脑发育畸形(9.8%)及脑软化(90.2%),顶枕叶脑软化较多见(49.0%),其中可追溯到有明确围生期低血糖占24.5%。观察组与对照组药物治疗的短期控制率(χ~2=0.562,P=0.453)及复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834,P=0.176),脑电图改善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957,P=0.047)。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观察组结构性异常为脑电图未改善的高危因素[P=0.048,OR(95%CI)=0.566(0.322~0.994)]。2组控制痉挛发作时间>24周的患者维持性应用的抗癫痫药物主要有丙戊酸钠、托吡酯、左乙拉西坦。结论脑软化及先天性脑发育畸形为IS的主要影像学特征,顶枕叶脑软化是导致IS的高危因素;存在脑结构性异常可影响IS患者脑电图的改善率。长期控制发作的患者口服抗癫痫药物以丙戊酸钠、托吡酯、左乙拉西坦为主。
上一篇:心脏彩超诊断高血压左室肥厚伴左心衰竭的应用
下一篇:鼻咽癌的影像学研究进展述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