犬污染骨异位寄养再回植的影像学评估
开放性骨折是宠物临床上的一种常见病。由于高能创伤造成骨关节损伤以及周围组织的严重损伤和污染。虽然近年来小动物外科技术和抗生素应用技术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但是术后骨感染的情况依然多有发生,且大多发展为慢性骨感染、骨坏死[1]。自体骨移植、同种异体骨移植、骨延长技术和组织工程技术为目前主要修复骨缺损的方法。自体骨移植被认为是治疗骨缺损的金标准[2-3],因其具有安全性高、诱导性良好等特点;带血管的自体骨因能够保持成骨细胞原有的生物学活性,不需要经过漫长的“爬行替代”,被认为是修复长段骨缺损的一种理想方法[4]。目前,人类临床上治疗骨缺损的方法虽多,但对自体游离骨块的再利用却被忽视了,且上述提及的一些治疗方法在兽医领域尚未实行临床化。
针对严重创伤清除的大段污染骨或者治疗后清除的感染骨、坏死骨,临床上大多数的医生选择了丢弃,无法对自体骨的再利用造成了骨的极大浪费[5]。因此,该实验针对如何使大块污染的废弃骨转化为血管化骨而再利用这一临床技术性难题,开展污染骨的再植入研究,以期望提高宠物临床骨折手术成功率,为宠物临床开放性、粉碎性骨折相关病例提供一种治疗手段和技术支持。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
成年健康犬12只,体重(5.)kg,雌雄不限,四肢完好。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每组6只。
1.2 实验仪器及设备
骨科器械(电钻、线锯、骨膜剥离器、骨挫)常规的外科手术包、可塑形钢板、螺钉、数码相机、-80℃冰箱、呼吸麻醉机、心电监护仪。
1.3 药物
麻醉剂(异氟烷)、抗生素(头孢曲松)、阿托品、止血宁、生理盐水、50%葡萄糖、ATP、VC、辅酶A、丙泊酚、痛立定、10%聚维酮碘、伤复康。
2 实验设计
将12只犬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每组各6只。截取犬只右侧前肢的桡骨约15 mm的骨块,之后模拟车祸环境,于外界环境中(其中包括泥土、砂砾、细菌等)放置1 h后,用大量的生理盐水冲洗,清除肉眼可见污染物后;将骨块置于10%聚维酮碘中浸泡5 min,之后用生理盐水冲洗1 min,沥干备用。实验组将桡骨块包埋寄养在血运丰富的大腿隐静脉旁(股直肌与骨内侧肌肌间隙处),对照组将截取的骨块放置于-80℃低温无菌保存,8周后分别将骨块取出植回缺损处。在长段桡骨回植术后的第6、12周进行大体形态学观察。第4、8、12周通过X射线观察骨缺损处的生长情况,并根据Lane-Sandhu X线评分标准进行打分,评分得到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后对骨缺损的修复效果进行评估。
3 实验方法
3.1 术前准备及麻醉
术前3 d给予抗生素(头孢曲松50 mg/kg,皮下注射1次/d,连续3 d),术前10 h禁食禁水。术前30 min予以阿托品肌肉注射,将犬用丙泊酚静脉注射麻醉,之后连接呼吸麻醉机。右侧前肢术区备皮。
3.2 实验操作步骤
3.2.1 术部准备:将犬右侧术部前肢剃毛,常规消毒,铺上无菌创巾。
3.2.2 术式:沿前臂静脉外侧旁开约1 cm肌沟处切开皮肤,钝性分离皮下结缔组织及桡侧腕伸肌与指总伸肌间的结缔组织,充分暴露桡骨骨干;之后使用灭菌后的6孔或者7孔钢板按照桡骨的情况进行塑形,并在桡骨远近两端分别打孔,暂不打钉。按照桡骨直径的1.5~2倍为标准,用线锯截取桡骨锻造模[(15±1)mm],骨缺损部位的骨膜不保留。
模拟车祸环境,放置于外界环境中(其中包括泥土、砂砾、细菌等)1 h后,用大量的生理盐水冲洗,清除肉眼可见的污染物后,将骨块置于10%聚维酮碘中浸泡5 min,之后用生理盐水冲洗1 min,沥干备用。
使用可塑型钢板固定桡骨两断端,打上3~4枚钢钉,使之保持缺损距离,并承受压力,之后逐层缝合。实验组游离桡骨块放置右侧后肢隐静脉旁包埋,分离股直肌、股内侧肌肌间隙找到隐静脉,将污染骨块放置该处,逐层缝合切口。对照组将污染骨放置于-80℃冰箱低温保存。术后右前肢夹板绷带包扎,做好镇痛消炎措施,3~7 d内观察犬只伤口愈合情况,并限制犬的运动量。
8周后对实验组和对照组犬只进行第2次手术,麻醉,常规消毒,沿着原来的切口,钝性分离组织,暴露桡骨骨缺损处;将桡骨骨缺损断端生长的骨痂用骨锉锉平整,之后使用克氏针将远端和近端的骨髓腔通开。取出寄养的游离长段桡骨,保留寄养骨周围部分带血管的组织。对照组的游离骨块先放置在37℃恒箱内快速解冻,之后用生理盐水冲洗,以便再次植入。
上一篇:奶牛乳房炎的综合防控技术
下一篇:子宫灌注中药消囊散治疗奶牛卵泡囊肿的效果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