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泰式民居建筑伦理及对现代居住环境设计的
一、设计立意关乎本我,凸显人文回归
传统的建筑民居环境从来都不仅仅是单纯的可见的实物性的景观构成要素,在崇文尚教,向往美善境界的地方文化沿袭中,善与美的统一关系成为传统伦理美学的核心内容。人们在对美的理解中,人们的善美情感需求得到了呼应,情感的升华使泰式民居中的美学概念就是在百姓们对质朴、淡雅的景观意境的追求。虽然传统意境结构已不再完全适应现代景观设计的需要,但现代人仍需要在生活压力之外找寻一个可以挣脱束缚、放松身心、回归本性的质朴空间。这就要求设计师重视景观环境设计的文化历史背景、观念习俗和地域特征,还应该多注重研究使用者的行为和审美心理,最终融合物化在景观环境空间中,营造一种积极向上、开放包容、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新式意境美,以期在满足基本功能需要的同时为人们提供一个充分感受精神自由和本我的空间环境。现代城市中的民居建筑与其他用途建筑都具有一个很明显的共同特征,建筑设计本身含有的文化意境内涵较之古民居建筑是不足的。当然,现代建筑文化意境的缺失也是和整个社会的发展过于浮躁和功利有一定的关系,建筑风格趋向雷同,景观设计僵硬,对优秀传统文化内涵的漠视使人们对意境的审美大大降低。现代环境下的建筑与景观发展需要注入传统的血液去激活新生。特别是像在泰州这样有着2100年文明历史的城市,传统建筑所具有的特有的地域人文特色是城市彰显文化底蕴,营造特色鲜明城市文化生态的重要突破口,传统建筑中关乎本我的情感文化可以贯穿整个地方建筑文化发展过程,被传承以及可持续发扬下去。现代建筑景观设计与传统建筑文化在当下环境中互相融合才是现代建筑文化发展的新起点。
二、功能定位乡土实用,强调平民理念
泰式民居的建造与婉约的文人园林有着天壤之别,园林艺术的功能定位迎合了士大夫阶级细腻的审美观,在造景时小景处理技术高超,适合极少数人细观把玩;而泰式民居平民本色、乡土实用,紧密呼应普通大众的世俗生活与质朴情感,具有相当的平民性和普适性。所传递的简单实用、平淡本色的思想与现代建筑景观设计中成本低、品质高、易维护的乡土文化建筑理念相吻合。尤其是在进行建设项目的功能定位时,应该寻求的是普通人的形象。在大部分情况下,城市的建筑、景观的直接使用者是百姓,划时代的创意和震惊世界的环境效果已经远离了多数人对建筑和景观大众化、平民化的要求。泰式民居懂得顺应自然,善于就地取材,明白简单实用、本色朴素与建筑功能之间的内在关系。建筑本身不是表现的中心,更不是建筑师设计模式和逻辑的再现,现代建筑和景观设计师不能将眼光局限在昂贵、清高、费力的经典园林文化的发掘与传承上,而是作为基本使用者生活和情感一部分自然而然地生成。这就要求设计师要对广大平民百姓的生存状态和精神状态给予应有的关注与表现,在经济严格控制的前提下,从对建筑的规划到建造方法,从形式到材料进行反复推敲,使建筑物质与精神的功能最大化。
三、空间秩序主次有别,关注过渡空间
泰式民居建筑—院落—街巷—村落,这种多层次的传统家族、邻里交往空间模式形成了建筑相互依存、相互交替,内外相生、虚实结合的总体布局,以院落为基本构筑单元的空间在主次轴线上渐进式依次展开。在现代居住环境中建筑布局的秩序中虽无传统院落街巷格局,但是基本布局构架也具有主次强弱之分,建筑、道路、公共空间、私密院落等组合使居住环境整体形成一个由大到小、由外向内、由动到静、由开敞到封闭空间渐进的过程,处理好各空间层次以及空间之间的过渡,对居住环境形成归属感、安全感具有要的作用。特别是泰式民居建筑中的天井空间,作为室内与室外的重要的过渡空间,这种空间通过外廊、庭院等形成,是封闭院内的开敞空间。泰式民居中每进院落相对独立,所以天井就具有半公共半私密的特点,属于中介型空间,这样的空间构成将建筑内部与外部的关系变得模糊,内外空间具有了较强的连贯性,消除了两个空间绝对的隔阂感,为家庭成员之间的交往提供了生活化的场所。这与现代建筑空间中的“灰空间”概念有相同之处。“灰空间”建筑不仅仅是指空间的色彩,更重要的是“灰空间”指介乎室内外的过渡空间。“灰空间”主要采用庭院与走廊等塑造,这与泰式传统民居的设计具有异曲同工之妙。城市用地资源紧张导致现代建筑规划布局密集紧凑,室内外空间各自相对独立与封闭。城市中生活节奏快,人与人之间的接触需要一个使其互通的过渡,现代建筑“灰空间”的组织设计可以拉近室内外的距离,为人们创造适合较为安全、安静的交往行为方式,有利于人们的身心健康。
上一篇:现代室内装饰设计新理念核心思路分析
下一篇:奶牛乳房炎的综合防控技术